「一開始都是這樣。一旦你相信某種東西,你就會不惜為那個信仰犠牲生命,再過不久,你就會不惜為那個信仰去殺人,再接下來,你就會不惜為那個信仰去殺無辜的人。」小說中的男主角李奧對妻子瑞莎說。
而這句話幾乎就是貫穿【第四十四個孩子】這本書的主軸。
這本書的時空背景大約與【偷書賊】這本書的時間點接近,在動亂的大時代下,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互不信任卻又共存的矛盾,然而往往我們總能在其中窺見人性的良善與可貴,就像黑夜中的熒熒燭火,它終究讓黑暗有了一點點的光亮。
這本書與【千禧三部曲】一樣,都是寫懸疑與犯罪的小說,但其劇情張力卻又不及【千禧三部曲】,為什麼呢?【第四十四個孩子】很明確的圍繞一個單一主軸,偏純文學的寫法;而【千禧三部曲】則用了煽情的支線情節帶動故事走向,它是純粹的通俗文學。
*
故事一開始的年代是西元一九三三年,由於列寧及其後的史達林所推的經濟政策完全失敗,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捲入戰爭的國家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饑餓使人饑不擇食,小說一開始的背景敍述就是這種人吃人的煉獄,一開始的故事事實上已經預先埋了關鍵伏筆。
在書本的頭一百頁裡,身為讀者的我們或許還在納悶──故事的轉折點怎麼還沒到啊??於是我們唯有耐著性子跟著男主角進行任務。
在之前的任務,男主角李奧從未懷疑這個國家,信念使得他相信為了祖國的革命大業,他所執行的任務,所殺的人,所逮捕的人,都是阻撓革命的敵人。
直到最近一次的逮人任務,他開始懷疑,因而引起長官的注意,直到他所愛的妻子被列為叛國賊的懷疑名單後,他才願意面對這個國家推行的革命已是千瘡百孔的事實。
故事至此,才算有了明顯的轉折。
作者似乎意圖以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一次又一次的撞擊因為偏執造成自以為是的信念,所產生的後果有多麼的大,影響多麼的深遠。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
男主角對國家的信念:
到了無視一切的地步,直到他週遭的人事物開始產生變化,也開始懷疑,信而動搖信念。
男主角生母對男主角的信念:
累及男主角的弟弟在本該是歡笑的童年,在一層又一層堆疊下的壓力,漸漸的由光明面走向黑暗。
女主角對男主角的信念:
由於生於亂世,為了生存,她不得不學會妥協,與敵人(男主角)共舞,但在二人共患難後,她終於拋下成見,真心接納男主角。
男主角弟弟對男主角的信念:
如此頑固,如此殘忍,終於造就了個人的變態與一椿椿的家庭悲劇。
女主角對她同事的信念:
她以為他是可以信賴的,因為他與其他對國家敢怒不敢言的人不一樣,當然,隨著故事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是如何的嘲諷亂世下,為求生存不擇手段的一小撮人。
結論:
人的「心」一旦長期處於亂世、處於價值扭曲的環境,離真、善、美也越來越遠,也因此,光明的一面顯得越發可貴。
本書的推理鋪陳或許沒有高明到讓人看到結尾,有恍然大悟的驚訝與感動,但,作者將時空背景,將人性的可憎、可愛、可佩、可憐……描述得如此淋漓盡致,稱得上是一部高明的作品。 By 來看yun (圖片來自網路)
**關於本書得獎紀錄**
橫掃歐美純文學與大眾文學獎,引發主流與非主流戰爭,震撼歐美文壇
◎勇奪英國推理文學最高榮譽「鐵匕首獎」。
◎勇奪美國邦諾書店2008推理小說年度第1,擊敗「龍紋身的女孩」。
◎勇奪推理小說大獎「巴瑞獎」「史全德獎」「國際驚悚作家協會獎」「英國銀河圖書獎」。
◎入選美國亞馬遜書店2008年度最佳小說Top 100。
◎入圍全球獎金最高的「都柏林文學獎」。
◎入圍英國文學兩大最高榮譽「曼布克獎」、「科斯達獎」。
◎入圍美國「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席捲日本推理小說市場
◎2009年日本「海外推理小說」年度銷售No.1,狂銷350,000冊
◎2009年日本權威排行榜「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第1名。
◎2009年日本「最頂尖書店店員十五人嚴選」第1名。全日本書店店員最想賣的書。
震驚俄羅斯政府當局,成為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的第一本禁書
突破中共的資訊封鎖,成為大陸民眾爭相搶購的超級暢銷書
2010年,大陸出版社突破官方媒體封鎖,出版了簡體版的《44號孩子》,掀起大陸民眾搶購熱潮,奔相走告,在中國最大讀書社群「豆瓣」網站上獲得一面倒的完美口碑,五顆星的最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