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這本書分為六個章節──


神職者


殉教者


慈愛者


求道者


信奉者


傳道者


作者湊佳苗原先以【第一章 神職者】的短篇小說形式,獲得「日本小說推理新人賞」,接著以此作品延伸後面其他章節,完成《告白》一書,書本內容的六個章節分別以故事裡不同的角色為章節主角,以第一人稱的敍述口吻,從不同的視點切入故事主軸。


 


※關於【告白】一書──


如果純粹以架構而言,本書若能再以第三人稱的視點,重新寫一遍,不知是否完成度更佳,原因如下:


一、通常以第一人稱「我」而完成的作品,讀者在看書時,通常就會成為故事裡的我,聚精會神地將書看完,而這本書六個章節裡的「我」不是同一個人,這也表示,讀者閱讀的節奏,會因章節結束而中斷,必須重新適應下一個章節「我」的敍述。


二、就結構而言,頭尾雖銜接得當,但每個章節,總是或多或少的重複提到故事的中心內容,每個章節若各自獨立看,完全沒有問題,但就全書總的來看,這本書的流暢度不夠。


三、以小說角色而言,殺人犯AB及殺人犯B的媽媽,這三個角色的個性塑造,個人認為是相當成功的。但就重要關鍵角色──老師,針對她的心理層次,著墨太少,說服力不足。


 


※【告白】電影與小說的差異比較──


老實說,個人較為欣賞電影的處理手法。


電影雖然遵循小說六個章節皆以不同角色的我敍述劇情,但,將小說文字流暢度不足及故事內容不得不一再提及的情節,運用拍攝鏡頭及畫面配樂,輕而易舉的解決了,主角大抵就是老師、殺人犯A、殺人犯B、班代及殺人犯B的母親,重要配角殺人犯A的媽媽。簡而言之,


就是一位失去愛女的老師,意圖以私刑制裁令女兒死亡的殺人犯+


聰明卻有強烈戀母情節的殺人犯A


不夠聰明,個性極度被壓抑的殺人犯B


以旁觀者視點看整件事,卻倒楣被殺的班代(即二名殺人犯的同學)+


過度偏袒殺人犯B,不願面對殺人犯B只是一名資質平凡的學生,可謂殺人犯B行為偏差源頭的殺人犯B的媽媽


自私無以復加,在殺人犯A年幼時,為了自身成就,毅然抛棄殺人犯A的媽媽=全部劇情。


 


※問題探討點──小說中探討病態的社會問題、青少年行為偏差、校園霸凌、動用私刑的可議處、……作者試圖探討:主軸角色間環環相扣的偏差心理層面與社會現存扭曲的價值觀的問題……野心不可小覷。


再仔細看看小說中的所有主線及支線人物,基本上,都有某種程度的行為及心理偏差,一堆心理、行為偏差的大人、青少年及生病的社會,就像製作炸彈的材料,當所有材料齊備,隨著老師愛女的被害(引線),老師復仇(點燃)──「碰!!!」爆炸了。


 


當然,小說中有一位「神」級的人物,就是那名在課堂上「告白」的老師,簡直可謂神通廣大,擁有先發制人的能力,及偏執的復仇決心,才能完成如此不可能的任務啊(私刑制裁)!而這個老師角色的塑造,基本上,個人認為不具說服力!一開場感覺不是太聰明的老師,隨著劇情的發展,竟然厲害到成為幕後的操縱者,將所有的角色全成為她手下的「懸絲偶」,真是太神奇了。


 


※結論:


【告白】


1.電影及小說的內容及劇情節奏較為沉悶、壓抑


2.故事中,每個角色人物個性較為負面,比如說:陰鬱、黑暗、偏差……等。


3.如果想要看完後心情愉悅,選擇這本書或這部dvd,可謂大大不智;如果想選一本書或dvd以此探討青少年及社會價值偏差問題,則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圖片引用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非暖看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