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戲,卻不喜歡等戲,因此總是等到戲播完,前一陣子從頭至尾加上快轉將「新上海灘」看完,對於結局的無奈及造化弄人正感慨著,看戲的眼界不知不覺變得有點龜毛。




正感無聊時,看到MOD電影選項裡,我曾跳過不看的片「whatever Lola want」,我心想:「也許是搞笑片,正好可以調劑一下低落的心情。」




呼!還好沒有錯過這部。差點就被帶點俗氣的中文片名「玩美舞孃」給害到了,以為只是一部差強人意的商業娛樂片,嘿,沒想到拍攝水準及內容比預期中的好。




當時,將遙控器順手一按,近二小時的劇情,一路看到完,隔日晚,空餘,再度看了一遍,看第二次的原因,純粹針對部份台詞及對白。




「吃飽沒事幹嗎?」




「嗯,好像有那麼一點。」




深覺故事內容一點也沒有要針對某些尖銳的議題去探討,比如說種族及文化差異、兩性視點、同性戀、道德……,導演純粹只是點出這些議題,然後自然而然的成為內容的情節,如此而已。





※個人認為情節鋪陳部份有點意思※



 



──針對故事頭尾的安排別有巧思(個人主觀認為)




1、女主角Lola一人來到埃及,面對感情與夢想「幾近」雙重落空,我想任何一個人都很難保持微笑,這時,一個賣水果的埃及人,送她一顆水果,鼓勵她要笑、要開心;近結尾時,她要回紐約時,角色對換:換作是那個埃及人笑容斂了,露出難過的表情,而由女主角鼓勵他微笑。





2、在餐廳跳「Whatever Lola Wants」,沒能達到原本目的,到了後面,歷經種種波折,終能登上埃及最富盛名的大舞台時,Lola刻意選了這首曲子開場,大有逆轉勝的感覺。





 

──就女主角蘿拉與她喜歡的男人查克的感情:是異性相吸,是男歡女愛,但未達論及婚嫁,非對方莫屬的厚度。




1、第一次衝突──蘿拉放棄轉正職的郵差工作,只為了一圓舞蹈夢,查克不認同,他認為蘿拉用十年的歲月追逐一個夢,是不成熟的表現──前者理想感性,後者傳統務實。




2、第二次衝突──蘿拉去埃及找查克,蘿拉覺得袒胸露肚只要思想正當並無不妥,並且質問查克自幼接受的價值觀,查克怒:你們(美國主義)慣於以你們的思維對其他國家的價值觀定對錯──蘿拉的確無法站在對方立場看待事情;查克回到埃及,來自家庭、種族、文化的壓力終於讓他變得現實,言語行為變得刻薄無情。




3、但仔細想想,查克在兩人第一次衝突後,的確因為喜歡女主角,而思考了一夜,當他帶著花束,也許想求和,也許是想帶著她回埃及讓她與家人認識,……但當他看到樓上蘿拉跳舞的影子,他連問也沒問,便自作主張的決定──該是各分東西的時候了。




因此,男女間,除了一些主客觀條件外,男女任一方的自以為是,決定了二人分離的局面。





 

──故事內容透過兩個國籍、年齡不同的女舞者,在一次又一次舞藝傳授的過程中,極微妙地傳達了東西文化的差異。




1、紐約的蘿拉積極的追求愛情與夢想,而埃及的伊絲瑪汗戒慎恐懼,為了僅僅二日的愛情,付出慘痛的代價。




2、蘿拉在埃及的經紀人對蘿拉說:西方的愛情建立在個人浪漫;而這裡的男人會為了家族,捨棄真愛。(完美註腳)


 

 
結論:

勵志?是。


浪漫愛情?也算。


女性自覺?也算。


有深度?不深。


娛樂性?算。


可看性?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非暖看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