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書賊」這本書的時間點,落在希特勒統治德國的後期,如果對這段歷史沒有一點概念或者沒有興趣,那麼可以不用費心閱讀。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曾看過一本以第一人稱完成的「安妮的日記」;迷你影集「諾曼第大空降」後段;電影「辛德勒的名單」;Discovery頻道記錄片拍納粹猶太集中營…..這是印象深刻的。慘痛的世界歷史,永遠提醒世人「和平」的可貴;然而在地球的某一角落,卻有人時時刻刻活在恐懼中。


人類是相當矛盾而具有衝突性的動物。


人類自視為萬物之靈,卻可以一面聽聖潔的音樂,另一面揮刀成為劊子手;人類可以假借各種光明正大的名義,行私利之實。這本書不時提到的希特勒,正是假「種族」名義,行屠殺猶太人之實。


當象徵「死亡」的死神手輕輕一揮,數以萬計的靈魂輕易帶走。戰爭帶來悲慟、帶來貧窮、帶來暴力、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卻也在其中窺見人性的高貴品格。


「文字」由良善的人運用,會帶來和諧寧靜;「文字」由邪惡的人運用,會帶來偏執迷信。


 


「偷書賊」這本書作者用死神為第一人稱,中間夾雜以莉賽爾這個德國小女孩所寫的故事為第三人稱,以第一人稱(死神)及第三人稱(莉賽爾故事)二軌交錯的方式完成(也或者可以說全書都是以第一人稱方式,因為死神全知全能,所以沒有「第一人稱」視野狹窄的問題。)


一開始看這本書會感到不知所云:死神以幾乎獨白的方式,進行他所看到的關於跟人類有關的所有,接著他注意到莉賽爾這個小女孩,死神被她吸引。於是本書進入故事中心~一個九歲小女孩-莉賽爾的成長,別名「偷書賊」。


如果按照本書希望引導的內容是一個孤單的小女孩-莉賽爾,如何藉由閱讀的力量,度過人生最艱困的時期。


但個人覺得如果她沒有遇到好的養父母、鎮長夫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允許她偷書、一個叫做魯迪的知交,那麼她無從窺見閱讀所帶來的精神力量,她在戰火的浩劫下沒有一絲一毫的立足點。


 


讓我覺得相當有意思的是作者顛覆「死神」一向給與人冰冷、恐怖的感覺,賦與「死神」有温度、有感情,所以當女主角哀慟悲嗚戰火無情時,死神在垃圾堆裏救回女主角莉賽爾寫的故事本-講她從9歲到14歲這段期間發生的事。而死神出沒在這段故事裏面,他在思考所有關於人類的事,於是文末的最後注釋:「人類,在我的心頭縈繞不去」


翻譯文學,個人認為一直有個問題,就是譯者常淪為只是翻譯國外文學,卻沒有貼近原作者真正想表達的真意,於是我們在文字裏找不到感情、聽不到文字的聲音。


之前「魔戒」的原翻譯者就是照本宣科,無法激發閱者續看,一直到朱學恆重新翻譯才找到這本書的文字靈魂。


而「偷書賊」在前半部也是如此,第一次看了幾頁就擱在旁邊,直到這幾天耐著性子續看:我看到莉賽爾這個小女孩的成長;另一方面同樣也感受到翻譯者在後面的文字運用更為熟練。


於是我無可自拔的進入這本書的內容,深深為下列劇情感動:


1.當敵軍來襲,眾人躲在防空洞,莉賽爾唸書給不安的居民們聽,安撫他們焦燥的情緒。


2.漢斯.修柏曼(女主角的養父)不畏德國士兵的鞭打,拿了一塊麵包給飢餓的猶太老者。


3.麥克斯(躲在莉賽爾家的猶太人)寫了一個關於「抖字手」的故事給莉賽爾。


4.鎮長夫人寫信鼓勵莉賽爾寫下自己的故事


5.莉賽爾為她所愛的(或者說最好的朋友)魯迪哭泣,魯迪在一次敵軍空襲中死亡。(完)


 


*下文是書背面關於這本書的介紹*


這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死神首度以豐富的感情,為讀者講述


 9歲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在戰亂中被迫送到寄養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賽爾在弟弟冷清的喪禮後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冊,為的是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寄養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貧困的區域,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時時威脅人命。莉賽爾每晚抱著掘墓工人手冊入睡,惡夢不斷。養父為了讓她安眠,於是為她朗誦手冊內容,並開始教她識字。


  學會認字進而開始讀書的莉賽爾,儘管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卻發現了一項比食物更讓她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用偷來的書繼續學習認字。從此莉賽爾進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也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讀書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在空襲時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鄰居朗讀故事,安慰了每顆惶惶不安的心,潛移默化改變了原本粗鄙的性情。


  對照著戰場上萬人之間的爭奪殘殺,莉賽爾藉由閱讀與文字所散發的力量,讓死神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奧:為什麼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


  多年以後,死神前去迎接莉賽爾的靈魂。死神坐在喧囂的大馬路旁,忍不住感嘆道:「人哪!人性縈繞我的心頭不去!人性怎能同時間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惡!」


 


作者簡介


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


  1975年出生於雪梨,父母分別為奧地利及德國後裔。他是當代澳洲小說界獲獎最多、著作最豐、讀者群最廣的作家,迄今已經出版《傳信人》(I Am the Messenger,澳洲兒童圖書協會年度選書,木馬2008年出版)、《敗犬》(Underdog)、《拳師魯賓》(The Fighting Ruben WolfeALA青少年類最佳圖書)、《追馬子》(Getting the Girl)等書。


  朱薩克從小就喜歡寫故事,他說自己的腦海裡永遠有好幾個故事在打轉。大學畢業後他當了老師,但後來專心投入寫作。《偷書賊》的故事源自他幼年時父母講述的情節,二次大戰時他的父母年紀還小,曾經親眼目睹盟軍轟炸漢堡之後的慘狀,也看過納粹押解猶太人前往死亡集中營的悲劇。朱薩克說,父母講述的情景他一直記在心裡,也曉得自己總有一天會把這些故事寫成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非暖看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4) 人氣()